安徽
2024年安徽省考面試時政熱詞,一定用得上!
http://www.ssrtes.com 2024-04-16 11:15 來源:永岸公考
2024年安徽省考面試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舉行,本文準備了一篇10大時政熱詞,筆試、面試都用得到!
一、農業強國
名詞解釋:
農業強國不僅表現為農業自身強,而且體現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支撐能力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既有現代化農業強國的一般特征,也存在由自身內外部條件產生的特定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農產品供需動態匹配能力強、農業價值創造和分享能力強、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能力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
運用場景:
要想實現農業強國戰略就要保障進一步穩固農業農村基礎地位;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深刻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加速重塑城鄉關系;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和美鄉村建設
名詞解釋:
“和美鄉村”是“美好中國”對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之美、文化興盛之美、經濟發達之美、城市繁榮之美、鄉村振興之美、社會和諧之美、人民幸福之鄉村版詮釋。“和”字意在和善、和睦、和諧、和順。
運用場景:
和美鄉村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和保護自然。鄉村是在大自然中成長出來的,是順應自然的結果。
和美鄉村要講求“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多樣化、差異化是鄉村美的重要特征,無論是產業的發展,還是村落與民居的形成,差異化、個性化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特色民居和地方特色產業。
和美鄉村還表現在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美鄉村建設不是按照城市方式改造鄉村,而是在尊重城鄉各自功能基礎上,實現城鄉功能互補。
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名詞解釋:
包括農村思想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它是相對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來講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隨著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又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運用場景:
農村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要深化建設,全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愛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明確工作目標,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系列活動,深入引導農民群眾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探索建立道德建設積分制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多樣形式,創新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手段,提升家庭美德、公益美德等文明行為的表揚、獎勵和宣傳。
四、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
名詞解釋:
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預制菜產品分為四種類型,通過需要加工的程度多少可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以及即配食品。
運用場景:
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完善生產操作標準,健全物流配送體系,拓展內銷外供市場,引進培育專業人才,開展線上線下同步營銷活動,鼓勵預制菜企業創建加盟網店,強化政策引導扶持。
五、“異寵”交易與放生規范管理
名詞解釋:
異寵是“異域寵物”或“另類寵物”的簡稱,是指被人們當做寵物飼養、觀賞和經濟利用的外來野生動物,既包括昆蟲等無脊椎動物,也包括鳥、獸、兩棲、爬行等脊椎動物。此行業的不規范帶來的棄養、“異寵”非正常死亡、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接踵而至。
運用場景:
完善異寵”交易與放生規范要做到:
一是加強網絡監管和執法,完善網絡信息發布、平臺監管、運輸(快遞)等貿易鏈條的執法和監管。
二是對異寵行業開展科學評估,內容包括:公共安全、生態安全、人畜共患病傳播、物種保護以及動物福利等,完善行業標準。
三是加強海關、港口、通關口岸等涉及異寵貿易的檢驗檢疫和執法檢查,開展常規執法培訓,嚴厲打擊異寵非法貿易。
四是開展異寵貿易現狀調研,為立法和完善相關行業管理提供科學建議。科學制定“異寵飼養準入名單”,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完善追溯、監管和執法體系。
五是提升行業企業和消費者保護意識,增強守法意識,減少異寵消費需求。
六、嚴防“割青毀糧”
名詞解釋:
多地割青麥作飼料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每畝1500,收麥喂牲口。”據視頻顯示,收割機匆匆駛過青色麥田,正值灌漿期的青麥便一列列地倒下。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各地對青麥收割價格不一,每畝青麥價格在1200元-1700元不等。“馬上就要成熟了,給多少錢這都是在浪費糧食啊。”有網友眼見青麥被毀而嘆息。
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逐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優價。嚴防“割青毀糧”
運用場景:
發展青貯飼料主要還是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和大食物觀為指導,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宜糧則糧、宜牧則牧,既要滿足口糧需求,也要滿足飼用需求,防止人畜爭糧。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
七、開展噸糧田創建
名詞解釋:
所謂“噸糧田”,就是在一畝地上一年一季或者多季生產1噸糧食的農田。這意味著通過創建噸糧田,挖掘現有耕地潛力,繼續主攻糧食單產,將是今后實現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
運用場景:
各級黨委、政府把噸糧田建設擺在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位,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凝聚農業、國土資源、統計、科技、財政、供銷、氣象、環保等各個部門的智慧和力量,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認真落實中央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創建噸糧田,多種糧、種好糧,把飯碗端得更穩、更好、更牢。
八、糧食安全與千億斤糧食產能
名詞解釋:
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是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一號文件開篇即寫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運用場景:
在目標上重點是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在措施上重點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在政策上重點是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
九、扶志扶智和內生動力
名詞解釋:
用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幫助脫貧地區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產業發展短板。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運用場景: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要實施一批補短板促振興重點項目,深入實施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更好發揮駐村干部、科技特派員產業幫扶作用。深入開展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專項行動和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
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名詞解釋:
三農工作有兩個永恒的主題,一個是保供,一個是增收,所以增加農民收入確實是三農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
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必須高度重視,要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運用場景:
一是在彰顯特色上下功夫。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是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
三是重點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在縱向上,貫通產加銷,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