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2019年重慶市屬事業單位衛生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http://www.ssrtes.com 2019-04-15 14:50 來源:重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
《衛生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第一章 衛生法律法規
第一節 衛生法中的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
法律責任,即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衛生法上的法律責任即由于行為人違反衛生法的相關規定而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衛生法中的法律責任的內容
(一)衛生法中的民事責任
衛生法中的民事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等平等主體間因違反衛生法中有關民事方面的法律規范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衛生法中的行政責任
衛生法中的行政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違反衛生法中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衛生法中的刑事責任
衛生法中的刑事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刑事法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刑事法&fr=qb_search_exp&ie=utf8>律規定,后果嚴重構成犯罪者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二節 傳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一、法定傳染病的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進行管理。
(一) 甲類傳染病
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
(二) 乙類傳染病
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百日咳、白喉、猩紅熱、淋病、梅毒、血吸蟲病、瘧疾等26種。
但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2%BA%E7%82%AD%E7%96%BD>,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即適用強制管理。
(三)丙類傳染病
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風疹、麻風病、包蟲病、絲蟲病、手足口病等11種。
二、傳染病防治方針與管理原則
方針:預防為主;管理原則: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三、傳染病預防、監測預警與疫情報告
(一)傳染病的預防
衛生行政部門的預防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預防工作;醫療機構的預防工作;其他相關的預防工作。
(二)傳染病的監測預警
建立和健全傳染病的監測預警制度,是貫徹“預防為主”,提高對傳染病的監測預警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傳染病的報告
傳染病疫情報告人:義務疫情報告人和責任疫情報告人。
疫情報告必須遵循屬地管理原則。
報告時限、方式(日常疫情報告;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疫情報告;有關部門的疫情報告和通報)。
四、傳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醫療救治
(一)傳染病疫情控制措施
傳染病的報告;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醫療機構的隔離治療措施;疾控機構的疫情控制措施;政府的隔離措施;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疫區宣布及封鎖。
(二)醫療救治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采取下列措施: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污染的相關醫療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五、傳染病防治監督
(一)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
(二)衛生部門及其監督管理人員的職責
(三)采取臨時控制措施的規定
(四)衛生行政執法監督
六、相關機構及其人員的法律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等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應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制度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疫病, 還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類型
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的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制度;急救醫療服務網絡建設。
四、報告與信息發布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報告規范,建立重大、緊急疫情信息報告系統。(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有需要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發布
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社會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必要時,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信息。
五、應急處理
政府對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職責;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應急處理職責;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的應急處理職責;公安機關的強制執行職責;其他政府部門的職責。
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的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
第四節 藥品管理法律制度
一、藥品管理概述
二、藥品生產經營的管理
(一)藥品生產企業管理
(二)藥品經營企業管理
(三)醫療機構的藥劑管理
(四)藥品流通監督管理
三、藥品管理
(一)藥品標準管理
(二)藥品注冊管理
(三)新藥管理
(四)仿制藥品管理
(五)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
(六)禁止生產和銷售假藥、劣藥
三、相關法律責任
(一)行政責任
對于違反藥品管理法律法規的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可以處以警告、罰款、沒收藥品和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行政處罰。
(二)民事責任
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醫療機構違反法律規定,給藥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三)刑事責任 生產、銷售假藥罪;生產、銷售劣藥罪;非法提供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罪;受賄罪;瀆職罪。
第五節 醫療事故處理法律制度
一、醫療事故的概念與分級
(一)概念
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二)分級
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
二、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與排除
(一)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
1.醫療事故的主體是合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
2.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3.醫療事故的直接行為人在診療護理中存在主觀過失;
4.患者存在人身損害后果;
5.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二)不屬于醫療事故的情況
1.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2.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3.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4.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5.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機構的設置與分工
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必要時,中華醫學會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963.htm>可以組織疑難、復雜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
(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程序
1.鑒定程序的啟動
衛生行政部門啟動: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后,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當事人委托: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2.成立鑒定專家組
3.收集材料
4.聽取陳述答辯
5.作出結論
第六節 醫療侵權法律制度
一、醫療侵權責任概述
二、醫療侵權的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為主,特殊情況下實行過錯推定原則(以下情況:醫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嚴格責任原則。
三、侵權責任法規定的醫方義務與侵權法律責任
告知義務及其法律責任;診療義務及其法律責任;醫藥相關制品質量保證義務及其法律責任;病歷資料填寫、保管及提供義務與法律責任;對患者隱私的保護義務;不實施不必要檢查的義務;緊急情況下的救治義務。
四、醫療機構的免除賠償責任事由
(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
如果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
(三)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四)其它法定理由
四、患方的法律責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五、醫療損害賠償范圍
(一)對直接受害人的賠償范圍
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住宿費;后續治療費;康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精神損害賠償金
(二)對間接受害人的賠償范圍
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賠償金
第二章 醫學倫理道德
第一節 醫學倫理學概述
一、醫學倫理學的概念
醫學倫理學是以醫德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理和主要準則,在解決醫學實踐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醫學與生態之間的道德問題而形成的學說體系,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
二、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一)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醫學實踐中所有的醫德現象。具體研究對象主要涉及醫患之間的道德現象、醫際之間的道德現象、醫社之間的道德現象、醫學科研道德現象、生命道德現象五大課題。
(二)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
醫德基本理論;醫德規范體系;醫德實踐規律和醫德現實難題。
第二節 醫德基本原則與規范
一、醫德基本原則
(一)醫德基本原則的概念
醫德基本原則是醫德規范體系中居統帥和主導地位的最高規范,簡稱醫德原則。它是某一醫學發展階段及特定社會背景之中的醫德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是醫德規范體系構建基礎和直接根據,是調節各種醫德關系都須遵循的根本準則和最高要求。
(二)我國當代醫德基本原則
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
(三)醫德基本原則內涵
1.知情同意
2.醫療最優化
3.醫療保密
4.生命價值
(四)生命倫理四原則
1.尊重原則
2.不傷害原則
3.有利原則
4.公正原則
二、醫學道德規范
(一)醫學道德規范的概念
醫學道德規范是在醫療活動中應遵守的倫理標準或準則,它是在醫德原則的指導下,協調醫務人員人際關系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或具體要求,也是培養醫務人員醫德品質的具體標準,簡稱醫德規范。
(二)醫德規范的作用
1.醫學道德準則體系中的構成主體
2.醫德規范是進行醫學道德評價的直接尺度
3.醫德規范是實施醫院管理的重要依據
4.醫德規范是醫學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三)醫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1.以人為本,救死扶傷
2.鉆研醫術,精益求精
3.平等交往,一視同仁
4.舉止端莊,語言文明
5.廉潔行醫,遵紀守法
6.誠實守信,保守醫密
7.互尊互學,團結協作
8.樂于奉獻,熱心公益
第三節 醫療人際關系倫理
一、醫患關系倫理
(一)醫學關系中的醫患關系
1.醫患關系的概念
醫患關系是指醫方與患方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基于病人健康利益所構成的的一種醫學人際關系。
2.醫患關系的內容
醫患關系分為技術關系與非技術關系,非技術關系包括道德關系、經濟關系、價值關系和法律關系。
3.醫患關系的性質
醫患關系是信托關系和契約關系
4.醫患關系特征
(1)醫患雙方目的的共同性
(2)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
(3)醫患雙方利益的一致性。
(二)醫患關系模式
1.醫患關系模式概念
醫患關系模式是指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描述和概括醫患關系的標準樣式。
2.常見醫患關系模式
(1)維奇模式:純技術模式,權威模式,契約模式。
(2)布朗斯坦模式:傳統模式,人本模式。
(3)薩斯-荷倫德模式: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共同參與型。
(三)醫患沖突
1.醫患沖突的原因
(1)社會方面的因素
(2)醫院管理方面的因素
(3)醫務人員方面的因素
(4)患者方面的因素
2.醫患和諧的倫理訴求
(1)完善和諧醫患關系的制度設計
(2)完善和諧醫患關系的醫院規章建立
(3)強化醫師職業倫理精神
(四)醫患溝通
1.醫患溝通概念
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衛生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疾病的相關問題,以醫方為主導,通過有效的多途徑的信息交流,科學地引導病人及家屬認定治療方案及配合治療,使醫患雙方形成互信理解的合作關系的過程。
2.醫患溝通的倫理意義
(1)實踐“人是目的”的倫理價值
(2)發揮道德情感的專遞作用
(3)推動人道主義精神的發展
(4)促進醫患雙方道德境界的提升
3.倫理在醫患溝通中的作用
(1)奠定醫患溝通的思想基礎
(2)營造醫患溝通的良好氛圍
(3)提供醫患溝通的行為準則
4.醫患溝通的倫理考量
(1)溝通缺失,醫患之間彼此失去信任
(2)溝通簡單,患者知情同意權得不到實現
(3)溝通不暢,患者對健康期望值過高
5.醫患溝通的倫理準則
(1)尊重
(2)有利
(3)公正
(4)誠信
6.醫患溝通的倫理目標
(1)增進醫患互信
(2)體現人文關懷
二、醫際關系倫理
醫際關系是指醫療實踐中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
醫際關系的內容:醫生與醫生的關系,醫生與護士的關系,醫護人員與醫技人員的關系,醫務人員與管理、后勤人員的關系。
(一)醫際關系的主要特點
1.醫際關系的協同性
2.醫際關系的平等性
3.醫際關系的綜合性
4.醫際關系的同一性
(二)醫際沖突的主要原因
1.醫德滑坡
2.管理問題
3.利益沖突
4.傳統觀念的作用
5.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
(三)醫際和諧的倫理訴求
1.人格上的相互尊重
2.工作上相互支持
3.學術上堅持真理
三、醫社關系倫理
醫社關系是指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醫療衛生部門與社會有關部門之間的群體性關系。
(一)醫社沖突的主要原因
1.供需矛盾
2.行為異常
3.生存環境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4.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的醫療實踐中的難題
5.社會改革與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影響
(二)醫社和諧的倫理訴求
1.社會公益第一原則
2.互惠互利原則
3.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第四節 臨床診療倫理
一、一般臨床診療倫理
(一)臨床診療的道德要求
1.既要關注疾病,又要關心病人
2.既要發揮醫務人員的主導性,又要調動病人的主體性
3.既要維護病人利益,又要兼顧社會公益
4.既要開展軀體疾病服務,又要開展心理和社會服務
(二)臨床診斷倫理原則
1.及時診斷原則
2.準確診斷原則
(三)臨床治療倫理原則
1.生命至上原則
2.有效原則
3.自主原則
4.擇優原則
二、臨床診斷的道德要求
(一)問診的道德要求
1.舉止端莊、態度和藹
2.語言得當 ,通俗易懂
3.耐心傾聽,正確引導
4.專心致志,慎言守密
(二)體檢的道德要求
1.全面系統,認真仔細
2.關心體貼,減少痛苦
3.尊重患者,注意保密
(三)輔助檢查的道德要求
1.綜合考慮、合理選擇
2.知情同意、盡職盡責
3.科學分析、切忌片面
三、臨床治療的道德要求
(一)藥物治療的道德要求
1.對癥下藥,因人施治
2.合理配伍,適時調整
3.藥以致用,藥盡其用
4.忠于職守,從嚴管理
(二)手術治療的道德要求
1.高度重視,充分準備
2.嚴肅認真,精益求精
3.齊心協力,密切配合
4.嚴密觀察,加強監護
(三)康復治療的道德要求
1.高度同情,理解尊重
2.體諒寬容,耐心幫助
(四)心理治療的道德要求
1.真誠相待,取信病人
2.全面了解,統籌治療
3.明確診斷,靈活施治
4.注重修養,寬容忍讓
(五)急救治療的道德要求
1.分秒必爭,全力以赴
2.常備不懈,沉著冷靜
3.集思廣益,團結協作
4.優化技能,強化功底
5.人性服務,呵護心靈
6.膽大心細,堅守慎獨
第五節 臨終關懷與死亡的倫理
一、臨終關懷倫理
(一)臨終關懷的概念
指現代醫學治愈無望的患者提供緩解極端痛苦,維護生命尊嚴,幫助臨終者安寧走完生命最后歷程,對于臨終者家屬提供包括居喪在內的生理和心理關懷的一系列立體化社會衛生保健服務。
(二)臨終關懷的倫理原則
1.照護為主的原則
2.全方位服務的原則
3.人道主義原則
4.適度治療原則
5.注重心理需要的原則
(三)臨終關懷的倫理意義
1.臨終關懷符合生命價值論和公益論原則,體現了生命神圣、質量和價值的統一,強調義務論和公益論的統一
2.臨終關懷是現實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3.臨終關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
4.臨終關懷避開了安樂死的道德難題
二、安樂死倫理
(一)安樂死概念
在病人身患無法治愈的疾病、已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且備受病痛折磨,為消除其肉體和精神痛苦,應其要求,應用醫學手段使其無痛苦地結束生命的死亡方式。
(二)安樂死的倫理紛爭
1.贊成安樂死的觀點
(1)符合病人自身利益
(2)尊重病人死亡方式的選擇
(3)體現了生命價值原則
(4)有利于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
2.反對安樂死的觀點
(1)安樂死有悖傳統醫德
(2)安樂死侵犯人的權利
(3)安樂死有礙醫學科學的發展
(4)安樂死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到目前為止,全球僅荷蘭和比利時安樂死已合法化。
三、死亡倫理
(一)死亡標準
心肺死亡標準和/或腦死亡標準
目前世界各國一元死亡標準和二院死亡標準兩種形式并存。有的國家采用一元的心肺死亡標準,即心肺死亡是判斷死亡的唯一條件,如我國;有的國家采用一元的腦死亡標準,如芬蘭,將腦死亡作為確定為判斷死亡的唯一條件。但多數國家采用兩個標準并存的形式。
(二)確立腦死亡標準的倫理意義
1.有利于科學地判定死亡,更好地維護生命的尊嚴
2.有利于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
3.有利于器官移植的開展
4.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責任的確定
第六節 公共衛生倫理
一、公共衛生倫理的概述
(一)公共衛生,是預防疾病、延長人的壽命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又稱公共健康,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傳統注重個體健康而言。
(二)公共衛生工作特點
1.工作對象的群體性
2.工作結果的統計性
3.工作過程的公眾性。
(三)公共衛生工作道德特點
1.道德目標的超前性
2.道德目標的社會性
3.道德目標評估的滯后性
(四)公共衛生工作者的道德責任
1.自覺的以大衛生觀指導職業活動
2.以健康教育為工作重點
3.以維護公共衛生和實現預防保健為最終工作目標
二、公共衛生工作的倫理原則
(一)效用原則
(二)公正原則
(三)互助原則
(四)尊重原則
第七節 醫學科研倫理
一、醫學科研倫理
(一)醫學科研基本特點
1.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2.研究對象的差異性
3.研究過程的復雜性
4.研究內容的廣泛性
5.研究結果的兩重性
(二)醫學科研倫理概念
醫學科研倫理又稱醫學科研道德,是指醫學科研領域中醫德現象的總和,是調整各種科研利益關系,解決各種倫理問題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三)醫學科研倫理意義
1.推動醫學科研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2.處理醫學科研利益關系的重要規范
3.把握醫學科研方向的重要思想保障
4.進行醫學科研評價的重要標準
(四)醫學科研中的倫理矛盾
1.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利益矛盾
2.研究對象的權益與醫學科學發展之間的利益矛盾
3.研究者群體內部的利益矛盾
(五)醫學科研的倫理準則
1.熱愛科學
2.實事求是
3.獻身事業
4.勇于創新
5.團結協作
二、人體實驗倫理
(一)人體實驗概念
人體實驗是指以人為受試對象,用人為的實驗手段,有控制地對受試者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的活動過程。
(二)人體實驗的倫理意義
1.人體實驗是醫學的起點和發展手段
2.人體實驗是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動物實驗之后,常規臨床應用之前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也是醫學實驗的最后階段
(三)人體實驗的道德原則
1.正當目的原則
2.知情同意原則
3.維護受試者利益的原則
4.社會需要原則
(四)人體實驗的國際法規
1.《紐倫堡法典》
2.《赫爾辛基宣言》。
三、動物實驗倫理
(一)動物實驗概念
動物實驗指為了獲得有關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新知識或解決具體臨床問題的新手段,在實驗室內使用實驗動物進行的科學研究。
(二)動物試驗的倫理原則
1.科學與倫理并重的實驗設計與試驗過程原則
2.取代、減量與精確化原則
四、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
(一)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
人類胚胎干細胞是指從人的早期胚胎中提取的一種細胞,它具有“發育全能性”的功能,能分化成人體的200多種細胞,形成機體的任何組織器官。
1.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意義
(1)細胞分化機制的研究
(2)人胚胎發育及疾病發生發展的有關研究
(3)新藥研制和開發
(4)癌癥的治療
(5)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2.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的倫理原則
(1)尊重原則
(2)知情同意原則
(3)安全和有效原則
(4)防止商品化原則。
(二)克隆技術研究倫理
克隆技術指在人工干預和控制條件下實現使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及結果。
1.克隆技術研究的倫理意義
(1)有利于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
(2)有利于人類醫療科學的發展
2.克隆技術研究的倫理問題
(1)改變生物的多樣性問題
(2)胚胎克隆問題
(三)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倫理
1.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
(1)基因隱私問題
(2)基因歧視問題
(3)改變人類的多樣性問題
2.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原則
(1)無傷與有利原則
(2)知情同意原則
(3)保密原則
(4)公正原則
第八節 醫務人員醫學倫理素質的養成與行為規范
一、醫學道德修養
醫學道德修養概念:是醫務人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磨煉,把社會主義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規范轉化為個人醫學道德品質的過程。
醫學道德的修養原則: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原則。
醫學道德修養的方法:躬親實踐,勤于學習,堅持內省,積善成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
醫德境界含義:醫務人員從一定的醫德觀念出發,在醫德修養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德修養水平和醫德品質狀況。
醫德境界的層次:以醫謀私的醫德境界;以醫謀生的醫德境界;以醫為業的醫德境界;為醫奉獻的醫德境界。
二、醫學道德評價
醫學道德評價概念:人們依據一定的醫學道德標準對醫務人員或醫療衛生部門的醫療行為作出的道德價值和善惡的判斷。
醫學道德評價作用:對醫務人員醫德品質的形成有導向作用;對醫學科學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有促進作用;對醫學人際關系有協調作用。
醫學道德評價標準: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緩解或根除;是否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是否有利于醫學科學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群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及社會文明的進步。
醫學道德評價依據:醫學動機和醫學效果的統一;醫學目的和醫學手段的統一。
醫學道德評價方式: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俗。
三、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
以人為本,踐行宗旨;遵紀守法,依法執業;尊重患者,關愛生命;優質服務,醫患和諧;廉潔自律,恪守醫德;嚴謹求實,精益求精;樂于奉獻,熱心公益。
第三章 醫學心理
第一節 心理學基礎
一、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反映過程。它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一)感覺
1.感覺的概念
2.感覺的分類
3.感覺的特征
(二)知覺
1.知覺的概念
2.知覺的基本特性
3.知覺的分類
4.錯覺
(三)記憶
1.記憶的概念和基本過程
2.記憶的分類
3.遺忘的概念和規律
(四)思維
1.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2.思維的分類
3.思維的過程
(五)想象
1.想象的概念和特點
2.想象的分類
3.表象的概念和特點
(六)注意
1.注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與外部表現
3.注意的分類
4.注意品質
二、情緒和情感過程
(一)情緒與情感的概念
(二)情緒和情感的聯系與區別
(三)情緒情感的作用
(四)情緒情感分類
(五)情緒的認知理論
三、意志過程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行動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的品質
四、需要與動機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的分類
3.需要的層次理論
(二)動機
1.動機的概念
2.動機沖突。
五、人格和行為
(一)人格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個體在心理上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者構成了個體心理面貌的獨特性。
1.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分類
(3)能力的個別差異
(4)影響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2.氣質
(1)氣質的概念
(2)氣質特征
(3)氣質類型
(4)氣質學說
(5)氣質的意義
3.性格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特征
(3)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二)行為
1.行為的概念
2.健康相關行為類型
(1)A/B型行為類型
(2)C型行為類型
3.危害健康的行為
(1)吸煙
(2)藥物濫用
(3)酗酒
六、心理評估與咨詢治療
(一)心理評估
1.心理評估的概念
2.心理評估的方法
3.心理評估的基本程序
4.心理測驗的概念
5.標準化心理測驗的基本條件
6.應用心理測驗的基本原則
7.心理測驗的類型及應用。
(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1.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基本概念
2.心理咨詢基本技巧
3.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
4.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
5.常見心理治療方法
(1)精神分析療法
(2)行為療法
(3)患者中心療法
(4)認知療法
第二節 醫學心理學基礎
一、醫學心理學概述
(一)醫學心理學概念
(二)醫學心理學研究范圍
(三)醫學心理學研究方法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一)心理應激和應激源概念
(二)心理應激意義
(三)應對及后果
(四)應激的管理
三、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特點
(三)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
(四)心身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原則
四、心理健康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
第三節 患者心理與心理護理
一、患者心理概述
(一)患者和患者角色的概念
(二)患者角色適應不良
(三)患者的角色行為
1. 求醫行為和影響求醫行為的因素
2. 遵醫行為及影響遵醫行為的因素
(四)患者的心理特點
(五)患者的心理需要
二、不同病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
(一)急性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
(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
(三)康復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
三、特殊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干預
(一)手術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
(二)臨終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
(三)癌癥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
(四)器官移植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
(五)醫療美容領域中的心理問題及干預
四、心理護理概述
(一)心理護理的概念和特點
(二)心理護理的原則
(三)心理護理程序
第四節 醫務人員職業壓力緩解與心理素質培養
一、醫務人員職業壓力緩解
(一)醫護人員職業壓力現狀
(二)醫護人員職業壓力原因
(三)醫務人員緩解職業壓力的措施
二、醫務人員心理素質培養
(一)醫務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醫務人員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原則
(三)醫務人員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