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污染防治避免“一刀切”
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公考通(www.ssrtes.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污染防治避免‘一刀切’”。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最近,山東省某市區的大氣污染防治“一刀切”事件引發社會輿論關注。而在這一消息向社會發布之前,生態環境部就提出要開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平時不作為、急時“一刀切”問題的專項整治。堅決反對“一刀切”,是生態環境部一貫的態度。
一刀切,原指切蛋糕時只考慮某個人的要求,而不管其他人需求,在蛋糕上只切一刀的方式。現在,它被引申為對情況或性質不同的事物不作具體分析,而用整齊劃一的辦法來處理問題。“一刀切”問題看似老生常談,但卻值得相關地方和部門認真反思、舉一反三。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生態環境治理與地方發展休戚相關,也與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應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情況或性質不同的對象,要做好統籌分類,才能真正找到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正因如此,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堅決避免“一刀切”。
[綜合分析]
深入探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刀切”本身就是一種污染,具體來看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層是違背了政策初衷,要么將任務層層分解轉向層層加碼,要么在程序上不敢消極執行、選擇性執行、亂執行,那就選擇生搬硬套般囫圇吞棗。另一層則是損害了群眾利益,無視群眾訴求,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置若罔聞而不認真解決。
從前者來看,是在政策執行和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政策敷衍、政策附加、政策照搬等本應規避的問題,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曲解了政策的本意。就后者而言,“一刀切”刀刃向下,直接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損害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傷了民心,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之所以會出現環保“一刀切”,可以歸結為以下原因:
其一,一些地方覺得任務重、壓力大,對政策過度解讀。認為“一刀切”的工作方法能夠在短期形成高壓態勢,成效立竿見影,用力越猛,反而越能體現干勁。不重實效只求“速效”,不顧實際只求整齊劃一,機械式生搬硬套,這實際上是用強制性手段捂住了具體問題,以一時的管治代替了長效的治理。
其二,一些地方存在庸政懶政怠政的情況,將考核問責的壓力外部化。對待行業企業不分青紅皂白,以督察檢查為由采取“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這種直接停工停業停產的簡單粗暴行為,違背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遮住了一些地方和部門“平時不擔當、不作為,急時亂執行、亂作為”的作風問題。此外,一些地方在執行中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看似一碗水端平,實則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背離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意。
[參考對策]
一是要克服片面認知,勤到基層調研實踐。準確把握政策,依法執行制度,科學研判形勢,避免因慣性思維、定勢思維而罔顧客觀事實的情況出現。在實踐中,既不能因為“政績不明顯”而置之不顧、任其發酵,也不能為了凸顯成績而亂“下猛藥”“出重拳”。
二是要把工作做在平時,勤下苦功夫。抓生態環境治理是一件“苦差事”,越是接近關鍵環節越是困難重重,問題處理起來也更為棘手,而且治理的過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同向發力。要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優勢,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好各方面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抓細落實,形成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合力。
三是要承認基層事物的多元化和事實的多樣化。治理的目標是讓群眾有獲得感,既包括獲得的內容,也包括獲得的方式,這要求干部要豐富方式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地方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相應地也要進行創新,但創新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舉措,從而也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現象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