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范文:建筑新風向 幸福新時代
2020年各省公務員考試備考需要提前準備,本站“申論范文”欄目將陸續更新申論范文,供大家借鑒學習。
【熱點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考察時強調:“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范文示例】
建筑新風向 幸福新時代
小到蘇州園林私家花園的精巧雅致,大到兩京宮殿樓閣的雄偉磅礴,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也曾為人們為建筑殫精竭慮,無數心血讓建筑不僅給人們提供物質上的庇護所,更給人們提供了精神上的棲息地。上古陰虛,青皇阿房,漢唐未央,宋元鐵塔離宮,明清故宮,一個時代的建筑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特色。當代建筑已在形成新風向,給人民以新時代的幸福感.
建筑建造減少能耗,助力綠色新時代,增進安全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在能源領域已然成為共識,但在建筑領域仍是新觀念。普遍學習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術的今天,我們對建筑能耗問題和節能材料的考慮相對較少。發達國家經歷了世界能源危機后,便開始致力于研究與推行建筑節能技術,而我國尚未意識到建筑耗能問題。不斷加大建筑節能的工作力度,發布相應管理辦法,對建設建筑耗能進一步規范,對符合規定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提供資金獎勵,降低建筑建設耗能,讓綠色理念深入建筑行業,讓建筑給人民以安全感,讓人民更幸福。
建筑建造貼近群眾,助力宜居新時代,增進歸屬感。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的基本路線。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縣人民學習讓我們的建筑行業更接地氣,更好的給人民以歸屬感。臟亂差已然成了我們對老舊社區的刻板印象。改造后的老社區卻在真切的改變著我們的認知。保留當地文化特色的過程中少不了人民群眾的配合和智慧。除了完善基礎設施,還應根據人民需求完善相關服務。讓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壯有所用,鰥寡孤獨皆能有養,讓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而是給歸屬感的安樂窩。
建筑建造融合文化,助力特色新時代,增進幸福感。四合院、吊腳樓、窯洞、徽派民居……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筑形式,不僅是承載起當地人民日復一日的煙火生活,更承載著穿越千年歷史而歷久彌新的特色文化。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幸福的建筑》一書通過極其獨特的角度,審視著建筑:物質的建筑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建筑與文化背景和諧一致,彰顯屬于它們自己的地域與時代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特色。只有這樣建筑才能讓我們在有秩序的環境中讓我們的精神得到安置和氣息,讓人民通過建筑收獲更好幸福感。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杜甫的喟然長嘆中我們重新審視并定位著我們新時代的建筑。綠色環保,低能低耗,給人民以安全感;貼近群眾,便捷宜居,給人民以歸屬感;各具特色,融合文化給人民以幸福感,新時代的建筑給奮斗中的追夢人以物質支撐和精神休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