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政務互聯網
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公考通(www.ssrtes.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之“政務互聯網”,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背景】
2018年5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李克強說,我國“互聯網+”等有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要以此為契機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奠定堅實基礎。“要堅持聯網通辦是原則、孤網是例外,政務服務上網是原則、不上網是例外!”并指出,“各級政府的信息孤島要堅決打破!”“我們的政務服務要面向公眾、為企業發展和群眾辦事增便利。”
2017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部署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2017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為國務院系統內打破“信息孤島”定下“時間表”。2017年12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而在今年3月的總理記者會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被李克強總理列入“六個一”,承諾要在今年“下硬功夫”。
【綜合分析】
[權威論述]
要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更好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習近平
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習近平
推進一網通辦,要確立統一標準,這樣有利于各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避免形成新的“孤網”。——李克強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是普惠性的服務管理,除特殊情況依法保密外,政府系統的信息網都應該實現聯通,打通孤網!——李克強
[內涵]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政府利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和資源實現融合創新的過程,除了通過“連接”提升運作效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化學反應”和“基因再造”,重構流程,重塑公共產品和行政服務,實現政府服務體系的“升級和重塑”。
多維度的互聯網——互聯網絕不僅是傳輸信息的介質,而是技術、思維、資源的有機結合。技術層面,現階段互聯網的內涵已經擴展為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核心信息通信技術的集合。思維層面,要擺脫以往電子政務以行政為主導的傳統模式,建立并運用用戶思維、技術思維、創新思維,以互聯網的模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資源層面,強調政府行政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整合,政府在提供政務服務過程中可調用的社會資源包括信息途徑和入口(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即時通信等)、數據資源(需求數據、交易數據、社交數據、定位數據等)、工具(支付工具、安全工具等)。
不同層次的“+”——“互聯網+政務服務”不僅是已有政務服務的電子化、在線化,它將會產生“連接——升級——重塑”三重效應。“連接”的核心是政府與社會更廣泛互聯,降低相互之間信息獲取成本。“升級”通過對公共產品生產或行政服務流程進行重組,進而改變政府的組織架構、服務模式,從而進一步提升效率,行政服務的個性化、O2O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重塑”通過政務數據共享和業務平臺化、政務信息系統與社會系統互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催生出全新公共產品和行政服務,并伴隨著政府職能和運作模式的相應調整。
質變的政務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能促進原有政務服務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將產生更多的新服務模式、新服務形態和新服務主體,滿足全新的社會需求,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智能化的政務服務體系。
[重要意義]
“互聯網+政務服務”有著深刻的戰略意涵,即采取“行政發展-發展行政”的戰略組合推動政府自我革新,形成內外雙向的驅動力,推動社會發展。
一方面,“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政府自覺引入時代信息,利用外部力量驅動自我變革的行為。信息通信技術具有開放、共享、去中介化的意向結構,非常適合運用于構建整體政府和加強協同治理。與傳統電子政務自我驅動不同,“互聯網+政務服務”從社會引入互聯網技術、思維、資源,打破政府趨于穩定、保守的格局,并利用社會公眾與政務服務的互動倒逼行政體制改革,實現政府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改變和完善,加速現代政府建設。
另一方面,“互聯網+政務服務”基于政府變革,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優勢。互聯網產業的強勢發展,為中國各領域提供了基礎設施、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互聯網+”則進一步將比較優勢納入到以創新驅動的競爭優勢范疇。“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提出,是構建政府領域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政府通過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政務服務,引導、推動、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其實質是用“發展行政”的思路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優勢。
[原因分析]
“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莊重承諾,背后彰顯的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便利群眾辦事創業的決心。
不可否認,“互聯網+政務服務”在一些地方的實踐的確取得了積極成效,老百姓和企業的滿意度也不錯。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已有部分政務服務微信、政務服務APP出現更新不及時、溝通不暢通、流于形式等問題,“僵尸化”現象比較突出。更令人擔憂的是,與“馬上就辦”“只跑一次”等政府辦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務行業卻“風光依舊”:“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止步于“一米線”前。如此慢作為、懶作為,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效率,損害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老百姓的痛點,提示著改革攻堅的方向。“互聯網+”帶來的不只是一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與治理理念的全方位變革。換句話說,“互聯網+政務服務”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把政務服務放到網上,更意味著政府部門施政思路、行政導向以及服務主體的革命性改變。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自身的“升級換代”,更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現代化,確保政務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讓老百姓少跑腿、少煩心、多順心。
[參考對策]
“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核心在于以民為本,即讓民眾使用在線政務服務并從中受益。如果民眾不使用和不滿意在線政務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就很難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為了讓在線政務服務既“叫好”又“叫座”,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強。
首先,要進一步創新在線政務服務,使其更加簡便、透明、高效,令民眾能用、想用甚至愛不釋手。目前特別需要政府部門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是,許多門戶網站、政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更新不夠及時,功能不夠完善,反響一般。因此需要創新在線政務服務,使其各項功能更貼近用戶需求,使民眾能夠及時便捷地獲得需要的信息資源和服務功能。
其次,特別需要加強跨地區、跨部門和跨層級的數據互通和信息互聯,使人們“少跑腿”和少費事,并增強公共服務的獲得感。目前在線政務服務的發展極不平衡,不同地區、層級、部門和領域之間的差異懸殊,亟待彌合日趨拉大的數字鴻溝。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區發展較快,但一些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公安、司法、旅游、交通、團委等部門發展較好,而同民眾生活最密切的市政、醫療、教育等領域仍需加強。與發展較快的省市級在線政務服務相比,縣鄉級發展較差。許多政務服務都涉及跨地區、跨部門和跨層級的信息交換,如果不能實現信息互通,就很難令民眾滿意。
再次,要進一步推動公眾參與,并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民眾是在線政務服務的客戶,對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有發言權。應鼓勵民眾參與在線政務服務的設計和體驗,使民眾同政府合作完善相關功能。一些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微博、微信和手機應用端等公眾平臺,具有很強的衍生性和拓展力。政府部門應“借力”和“嫁接”這些平臺,推動政務服務在“兩微一端”得到最大程度的應用,大可不必另起爐灶或推倒重來。
最后,亟需加強網絡安全,為“互聯網+政務服務”保駕護航。公民在使用在線政務服務時需要披露許多個人隱私,并涉及金融財產安全問題。如果無法為網民提供安全可靠的互聯網環境,就很難期望在線政務服務得到更大發展。
【文章素材】
[精彩標題示例]
為政務服務插上“互聯網+”之翼
“互聯網+”讓政務服務更上一層樓
[精彩開頭事例]
1.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正在引發新一輪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互聯網+政務服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應用與改進,而且是政府治理理念、服務機制等的革新,對于政府加強和改善治理、更好提供公共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2.少跑路就能辦好事、不求人就能辦成事,是老百姓找政府辦事時最大的心愿。如今,隨著“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出現與進階,“互聯網+”帶來的不只是一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與治理理念的全方位變革。與之相應,當政務服務遇上“互聯網+”,便不只是政務服務換場景、上個網那么簡單,在技術、物理層面的接入背后,是政府治理與服務理念的革新。
[精彩結尾示例]
1.民有所呼,“會”有所應。把老百姓的痛點變成改革的著力點,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關鍵之舉,彰顯了中央政府的改革定力、勇氣和韌勁。
2.想要用好網,必先管好網。各級政府不僅要在行動上上網,更要在思想上、理念上緊跟互聯網思維,善于運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新渠道。
資料來源:
原標題:“互聯網+政務服務”如何“叫好又叫座” 來源: 新華網 馬 亮
原標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政府自我革新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勇,鄒雅婷
原標題:“互聯網+”讓政務服務更上一層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張一琪
原標題:“互聯網+政務服務”:百姓的痛點就是改革的著力點 來源: 南方網 作者丁恒情
原標題:用工匠精神把“互聯網+政務服務”做到極致 來源: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原標題:政務新媒體管好才能用好 來源: 新華網 作者:徐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