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聯考申論素材積累:堅守大山40年導彈專家譚清泉
不知道你在申論寫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想把文章寫得有理有據,但只會說一些大道理,沒有相應的事例去論證。今天開始,本站會不定期整理一些模范人物事例,你們可以多積累,用于申論寫作。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人民網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導彈專家堅守大山40年無官一身輕 戰友當將軍
簡單記憶:導彈專家譚清泉堅守大山40年,初心如一信念如磐。即使身患癌癥后依然堅守戰位、忘我工作,為戰略導彈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入伍41年來,始終胸懷對黨絕對忠誠的堅定信念,刻苦鉆研導彈技術,關鍵時刻勇挑重擔。2011年,他身患癌癥后依然堅守戰位、忘我工作,為戰略導彈事業作出重大貢獻。1976年,譚清泉放棄當鄉干部和到工農兵大學深造的機會,毅然選擇從軍報國,投身戰略導彈事業,扎根深山一干就是41年。譚清泉榮獲“礪劍先鋒”、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我出生在湘北那塊紅色土地,從小聽著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敵后戰場的故事長大,這讓幼小的我懂得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黨員,他的言傳身教,更讓我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產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大山深處見到譚清泉時,他剛療養歸來。同時抵達的,還有一封成都軍區善后辦發來的感謝信。原來在療養期間,譚清泉應邀為官兵作了多場黨課輔導報告,場場反響熱烈。
入伍40年,入黨39年,譚清泉的人生,早已與導彈事業融為一體。聆聽他的入黨初心與信念,令人肅然起敬。
譚清泉說:“我出生在湘北那塊紅色土地,從小聽著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敵后戰場的故事長大,這讓幼小的我懂得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黨員,他的言傳身教,更讓我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產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他記憶里,父親作為人民公社會計,對公家的錢一分一厘毫不含糊,經手的每筆賬一清二楚。“一心為黨,公私分明,認真負責!”這是幼小的譚清泉對共產黨員最樸素的理解。
1974年,譚清泉高中畢業后回到生產大隊任團支部書記兼民兵營長,正值青春年華的他產生了強烈的信念:入黨、參軍!很快,他向大隊黨支部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1976年,入伍參軍的譚清泉以全優成績結束新訓,向連隊黨支部遞交了第二份入黨申請書,主動要求分配到最艱苦的連隊。當年底,在火熱的施工一線,譚清泉鄭重遞交了第三份入黨申請書。
1977年3月,譚清泉終于如愿以償,光榮加入黨組織。“入黨宣誓儀式就在工地,簡單卻莊重,我一輩子忘不了!”譚清泉說。
當兵40年,譚清泉有過多次離開大山的機會,但他每次都選擇了堅守。
當發射連長,他僅用兩年時間便自學完導彈5大專業基礎課程,成為當時基地少有的全能型干部。一位老領導打來電話,想把他作為優秀干部選調到原第二炮兵機關,可他婉言謝絕了:“入黨申請書里寫著‘我志愿在艱苦一線工作’,我不能違背諾言。”
一路走來,從營長、裝備部長、副旅長到總工程師、導彈專家,譚清泉信念不移,把自己的根牢牢扎進山溝。
2007年,譚清泉作為導彈專家前往北京任某科研項目評委。一位老戰友得知他如果進京就能與家人團聚,就征求他意見:“來北京科研單位如何?”第二天一早,他在歸隊列車上給戰友發了條短信:“部隊正處于轉型關鍵期,這個時候我咋能撂挑子!”
這些年,譚清泉先后經歷過10任旅長,當初共事的戰友、曾經的部下、帶過的徒弟,不少都已走上領導崗位,有的成為將軍,可他依然埋頭苦干心無旁騖。“無官一身輕”的他,帶出了全國人大代表曾滿軍,十八大代表、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張歐,“一等功臣”王旬等一大批接班人。
“年紀越大,貢獻也越大;名聲越響,名利卻看得越淡;行政職務沒有了,干勁卻越來越足。”官兵心目中,譚清泉就是這么一位可敬的共產黨員。57歲那年,他還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
2011年6月,正組織導彈測試的譚清泉病倒在陣地上,醫院確診為肺癌。面對病魔,譚清泉很快變得平靜而坦然,他一邊安慰家人,一邊囑托旅領導把他手頭未完的工作處理好。
接受了肺葉切除手術后,醫生囑咐他至少靜養半年,可他僅休養了4個月,就急不可耐地到單位報到了。
“心里急呀!”他知道,旅里擔負的實戰化建設試點任務即將展開,許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不能有半點閃失。官兵勸他不要去現場了,可他事必躬親。
三級軍士長黃軍偉記得,那段日子,官兵既盼他來,又怕他來,他來了大家就覺得有主心骨,但又怕他身體吃不消。“對我來說,工作是最好的治療。”盡管手術后走路稍快些就會感到呼吸不暢,但為寬慰家人和官兵,譚清泉經常這樣說。
不爭花香,不羨樹高。記者眼中的譚清泉,人如其名,正像山谷深處陣地旁那汪潺潺流向遠方的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