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整治不規范地名 穩妥為上
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公考通(www.ssrtes.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整治不規范地名 穩妥為上”,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2019年6月,各地推進落實六部委《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引發網民關注,輿論不斷發酵。當前,各地正按照六部門部署,積極推進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但個別地方也存在政策標準把握不夠準確、組織實施不夠穩妥等情況。總體來講,網民對這項工作開展是非常支持的,討論的焦點并不是“該不該改”,而是“怎么改”。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弘揚優秀地名文化的重要舉措,能夠涵養民族文化自信。在執行過程中,要規范工作原則,細化工作流程,嚴格工作紀律。公示不走形式,調研不走過場,將頂層設計、社情民意與當地實際結合。
[綜合分析]
地名作為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是傳承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舉措。許多地名都能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思維、民俗、歷史、哲學等文化因素,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認知水平、生活態度及精神狀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以來,各地按照要求清理了一大批不規范地名,但一些地區仍然存在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割斷了地名文脈,損害了民族文化,妨礙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也屢屢受到社會公眾詬病。在這種背景下,中央六部委對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洋氣”“霸氣”“怪異”的地名,不僅會讓人體驗在中國“周游世界”尷尬,還是文化不自信的具體表現。縱容地名亂象的后果,輕則誤導民眾,損害一個地方的形象;重則破壞傳統,影響居民的文化認同乃至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傳承。說到底,清理整治的是地名亂象,涵養的是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對策]
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一要“準”,即準確把握政策。嚴格按照有關法規和原則標準組織實施,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也不能簡單搞“一刀切”,同時還要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充分進行專家論證,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審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單,嚴格按程序推進實施。
二要“細”,避免工作簡單化。對地名更改可能伴隨出現的問題,如更改戶籍、不動產登記、工商注冊登記等證照信息等,個別地方沒有清晰的方案,或者有了方案但沒有提前向社會廣泛告知和說明,就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引發公眾情緒焦慮。為此,要將改動所產生的社會成本降到可控范圍,將認知分歧降到最低程度,并取得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三要注意從源頭尋求解決辦法,及時發現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體制機制甚至制度設計問題,不斷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和制度規范,避免“大、洋、怪、重”或其他形式的不規范地名再度抬頭。
光明網:整治不規范地名,穩妥為上 光明網評論員
人民網評:如何讓“不規范地名”整治“叫好又叫座” 子川
新華時評:真正把整治“大洋怪重”地名辦成為民服務的好事 新記者羅爭光、高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