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考行測片段閱讀每日一練(9)
【例題】達爾文學說認為進化只能是適應性,自然選擇幾乎是萬能的,換句話說,進化是有利變異在自然選擇作用中固定積累的結果。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蛋白質和核算水平的突變絕大多數是中性的,即對生物的生存既無利亦無害,自然選擇對其不起作用。這種中性突變在種群中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成為巨大的變異,并構成種屬的差異,甚至門綱的差異,于是新種形成,這就是中性突變學說。它最早由日本學者木村在1968年提出,后被人稱為非達爾文進化。其實中性突變學說并不是反對自然選擇,只是否定自然選擇萬能論。
與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A.進化不是有利變異在自然選擇作用中固定積累的結果,而是中性突變的結果
B. 蛋白質和核算水平的突變構成了新種
C.中性突變學說反對進化理論和達爾文學說
D. 中性突變學說和達爾文進化學說都是進化理論
【例題】對于假的東西,只是堵,不講明必須堵的道理,也會有副作用,例如對于假鈔,如果只是沒收,不指明他的危害,人們反而會產生疑惑甚至不滿,對于假道理,除了觸犯法律的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依法取締禁止外,其他的必須揭露批判它假在哪里,危害在哪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講道理要以理服人
B.假道理的危害
C.道理也要打假
D.對于假的東西,只是堵,不講明必須堵的道理,也會有副作用。
【例題】作物生產系統,是一個作物—環境—社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作物生產的高產、優質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難于協調統一的整體,而且,高產、優質和高效三者的主次關系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可見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會因素。
這段文字意圖說明:
A.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了社會因素
B.作物生產系統是一個作物—環境—社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
C.農學是服務于作物生產的一門綜合學科
D.必須以系統學的觀點來認識農學和作物生產
【例題】針對憲法,人們有1多種認識。比如《美國百科全書》認為:“憲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則的總體。”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認為:“所謂憲法,意思是指與國家的組織及活動有關的各種根本法規的總和。”朱福惠先生認為:“憲法是調整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國家機關之間相互關系的國家根本法。”
這段文字理解正確的是:
A.從憲法所規定的內容角度定義憲法
B.從憲法的階級本質角度定義憲法
C.從綜合的角度定義憲法
D.從憲法的法律特征角度定義憲法
【例題】心理健康的規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社會及個體的變化不斷調整。心理平衡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沖突,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心理健康就是人通過不斷的心理活動,把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
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心理活動和心理健康都是動態的
B.只要心理不平衡肯定心理不健康
C.心理平衡時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標志
D.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
學寶國家公務員網(http://www.gwyexam.cn/)解析
【解析】D。由文中“達爾文學說認為今后只能是適應性,自然選擇幾乎是萬能的”可知達爾文學說是進化理論:由“中性突變在種群中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成為巨大的變異,并構成種屬的差異,甚至門綱的差異,于是新種形成”“非達爾文進化”可知,中性突變學說也是進化理論,故選D項。
【解析】D。文段為總分關系,第一句“對于假的的東西,只是堵,不講明必須堵的道理,也會有副作用”是主旨句,下面是例子。故文字意在說明對于假的東西要講明堵的道理,而非一味堵。
【解析】A。由文中“作物—環境—社會”“高產、優質和高效三者的主次關系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可知,農學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社會因素。而且由文中“可見”可知,接下來作者會對該段進行概括,即“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會因素”。
【解析】A。由文中可知,憲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則的總體”,是“與國家的組織及活動有關的各種根本法規的總和”,是“調整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國家機關之間相互關系的國家根本法”,這三個感念從不同方面就憲法所規定的內容對憲法做出了定義。
【解析】C。由“心理健康就是人通過不斷的心理活動,把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可知,只有人的心理達到平衡狀態時,人的心理才是健康的。
